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联军空中力量在对地攻击(不包括“对敌防空压制”任务)时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主要是美国的“宝石路”系列半主动激光制导炸弹和AGM-65“小牛”(Maverick)半主动激光或外成像制导近距空地导弹。美国海军的A-6“入侵者”和F/A-18“大黄蜂”攻击机在这场战中还使用了在AGM-84D“鱼叉”(Harpoon)空对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AGM-84E“斯拉姆”(SLAM,表示“防区外对陆攻击导弹”)空面导弹。不过当时该导弹还处于研制阶段,并不成熟,所以使用效果不是很好——总共发射7枚导弹,只有4枚命中目标。
“大黄蜂”正在投放AGM-84E SLAM
“大黄蜂”机翼下的AGM-84E
缺少可以在防区外投射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联军所总结的战争教训之一,因此战后各国对这类武器的研制重新给予了重视,诞生了以美国AGM-158“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JASSM)和AGM-84H“增强反应型斯拉姆”(SLAM-ER)、英国/法国联合研制的“风暴之影”(Storm
Shadow)/“战利品”-EG(Scalp EG,“常规通用型远程巡航导弹系统”的法语缩写)等为代表的先进防区外空对面导弹,而这里我们将要介绍的“金牛座”(Taurus)也足以与这些先进导弹相媲美。
AGM-158导弹采用了飞机式气动布局,其垂尾可折叠
AGM-84H头部特写
“风暴之影”导弹已经在2003年3月的“自由伊拉克”行动中首次实战使用
“阵风”战斗机机翼下携带的“战利品”EG导弹
研制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原联邦德国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TG)【注释1】研制了一系列可用来压制华约机场和装甲集群的机载布撒器,例如“多用途武器”-1(MW-1)、“模块化布撒器系统”(MDS)和“垂直弹道武器”(VBW)等,使德国在这方面处在欧洲领先地位。不过从出口创汇的商业角度看,最成功产品只有2种,即“布撒器武器系统”-39(DWS-39)和“自主式自由飞布撒器系统”(AFDS,有时被称为MW-2)。
【注释1】RTG公司后来并入这家公司后来并入德国宇航(DASA,即戴姆勒-奔驰宇航集团)的MBB公司,并改称LFK导弹分部(有时被称为德国导弹系统公司)。现在是EADS(欧洲航空防御与航天集团)所属的LFK公司。 |
DWS-39的前身是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MW-1和MDS的基础上改进发展的DWS-24,基本设计要求是投射式(MW-1、MDS和VBW都是系留式布撒器,载机必须进入目标区布撒子弹药,虽然其命中精度高、载弹量大,但载机将可能受到敌方防空火力的严重威胁)、载荷可变及必要时可以加装推进系统和采用改进的导航系统和目标捕获系统以提供未来发展潜力。不过DWS-24并没有得到德国空军的青睐,而1985年瑞典的博福斯导弹公司(后属摄氏技术公司,今萨伯
博福斯动力公司)加入研制计划后,DWS-24改称DWS-39(表示它的装备对象是当时正在研制的JAS-39“鹰狮”战斗机)。双方的分工是:火箭技术公司负责研制布撒器弹体,而博福斯独立研制所使用的子弹药——不过,DWS-24原计划沿用(也是MW-1、MDS和VBW所使用的)、由汤姆逊-德国宇航军械公司(法国/德国称呼分别是TDA/TDW公司)研制的各种子弹药还能继续使用。1986年研制工作得到了瑞典国防物资局(FMV)的合同资助,但1989年2月2日“鹰狮”的首架原型机因为飞行控制软件的问题坠毁后,瑞典国防物资局要集中资金利用美国T-33变稳飞机重新研究该机的飞行控制律,结果导致该项目投资不足。这样,DWS-39拖到1994年才开始飞行试验和低速生产,1997年才进入瑞典空军服役,并被编号为BK90。
DWS-39包括子弹药时重约600千克,流线型的头部装有惯性导航系统、雷达高度表和数字控制计算机,矩形截面的中段是布撒载荷舱,其两侧分上下两层共布置有24个直径132毫米的横向发射管,上表面有北约762毫米标准间距的双弹耳和一对固定的弹翼(翼展约1米),尾段呈“X”布置有4片尾舵(水平翼展约1米,垂直翼展约0.6米)。该布撒器可以在地面或者由载机在空中装入任务数据,然后在一个任务数据所确定的空间位置窗口内投射布撒器。该布撒器在在50米低空以较高飞行速度投射时射程可达10千米,中高空投射时最大射程超过20千米。并可以攻击侧向5千米以内的目标。
DWS-39的最初设计要求为以它为基础发展防区外空对面导弹(中程空射巡航导弹)提供了便利。所以早在1995年,两家公司便建议发展动力型DWS-39,希望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50千米,结合海湾战争中所认识到的攻击坚固的甚至地下深埋的高价值目标的重要性(美国空军在这场战争中使用的攻坚制导弹药主要是“宝石路”Ⅲ
GBU-27/-28炸弹),预定为其装备穿透弹头,所以该导弹被称为KEPD-350,其中KEPD表示“动能穿透者和毁灭者” ,国内有时音译为“克普德”。这种型别现在被称为“金牛座”KEPD-350(有时又称为MAW“金牛座”,MAW是“模块化防区外武器”的德语缩写),将成为“金牛座”系列的主力,本文以下将该型别简称为“金牛座”。
1999年巴黎航展上的“金牛座”模型
1998年3月,德国联邦防御技术与采购办公室正式授予LFK公司为期3年半的研制合同,要求除了完成导弹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制造28枚测试用的导弹外,还包括导弹结构(采用创新和成本节约设计方法)、模块化电子系统、三模式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形跟踪雷达和红外航路点导航)、红外导引头、任务规划系统和新的燃油供应系统,以及综合能为导弹在极低的高度提供高至M0.9的巡航速度的涡喷发动机。德国宇航公司和瑞典摄氏公司为此在德国联合成立了“金牛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有报道说1999年意大利阿莱尼亚?马可尼系统公司(现在是EADS下属的欧洲导弹集团MBDA)和西班牙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CASA)都与该公司进行了参与该导弹研制的谈判,但人们确信没能达成任何协议。目前,EADS-LFK公司持有“金牛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67%的股份,剩余的33%为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持有。
“金牛座”导弹原型于1996年8月在“狂风”战斗机上进行了首次挂飞测试。1999年10月在瑞典北部的维德塞尔靶场进行了首次制导飞行试验,试验中导弹飞行了35分钟,在6个航路点进行了中段导航修正,但没有装备导引头;第2次测试于2000年9月30日在同一靶场进行,导弹由德国空军的“狂风”战斗机在1000米高度、马赫数0.7时投射(当时这架“狂风”机腹下只携带了1枚试验弹,另一边是1枚配重模型),导弹随后展开弹翼、弹出发动机堵盖并起动发动机进入制导飞行(第1次试验时发射前发动机已起动)。这次测试中导弹飞行了20分钟,途经20个需要机动飞行的航路点,最后导引头成功发现模拟目标并引导导弹俯冲后拉起命中。
1999年10月首次制导飞行试验中的“金牛座”导弹
2001年6月“金牛座”的图像辅助地形导航系统进行了首次成功的测试(此前的测试只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驻扎在德国曼兴(Manching)基地的
WTD61联队将装备图像导航系统的导弹安装在其“狂风”战斗机上,结果导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成功识别出了20个预先定义的地面导航点中的19个。这年11月导弹开始在南非的奥瓦博格(Overberg)靶场进行挂飞和发射试验。发展阶段的最后一次制导飞行试验于2002年4月进行,首次使用了“金牛座”通信中心(TCC)任务规划系统,而此前的发射都是用实验室设备完成的任务规划。
2002年11月21日“金牛座”系统公司进行了首次生产型标准导弹的自由飞行试验,被称为“首次确认弹”的导弹从南非的奥瓦博格(Overburg)靶场发射,由WTD61联队的“狂风”战斗机发射。当时金牛座导弹装备了“靡菲斯特”弹头,从4500米高度发射后,以M0.65~M0.95的速度、低至30米的高度准确命中了目标。该导弹最近的一次试验在2004年5月18日完成,这是德国空军的服役前鉴定试验(此前5月15日的一次试验中发动机未能点火,导弹落入海中)。在飞行过程中有大约100千米关闭了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导弹命中目标后,战斗部按引信设置在穿透包括1层顶盖、3层地板的钢筋混凝土后爆炸。
“狂风”战斗机机腹下携带有2枚“金牛座”导弹
技术特点
基本设计
“金牛座”导弹的外形与DWS-39很相似。其升力弹体的截面呈矩形,上表面有两片可收起的大展弦比弹翼,尾部有与弹体纵向对称平面成45度夹角的4片尾舵。弹翼只有在崎岖的地区上空飞行和进行跃升机动时才展开,否则收起以减小阻力和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仅依靠弹体产生的升力维持巡航高度。弹体后方两侧有涡轮喷气发动机进气口。外形设计的继承性使“金牛座”在研制中不需要过多地考虑气动布局和隐身设计方面的创新,从而加快了研制进度,这与英宇航系统-马特拉公司(今欧洲导弹集团)在法国“阿帕奇”(APACHE,“装载可抛射载荷的推进型反跑道武器”的法语缩写)布撒器的基础上研制“风暴之影”/“战利品”-EG(随“幻影”2000-9出口到阿联酋的型别被称为“黑猎鹰”/Black
Shahine)、美国波音公司在AGM-84E的基础上研制AGM-84H的情况类似。这就使这些导弹的隐身性能很可能难以和美国全新研制的AGM-158相比,德国和瑞典有可能采用吸波涂料降低RCS,而英国与法国正在发展包括等离子体隐身在内的主动隐身技术。后一种技术如果能够投入实用,预计将有可能打破飞行器的隐身主要依靠外形设计实现的定律(顾诵芬院士认为:飞行器的隐身性能中外形设计占90%,涂料的作用只占10%)。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气动设计,AGM-158的机动性也高于“金牛座”等导弹。该导弹可收在弹体下方的大展弦比弹翼后缘外侧布置有控制导弹滚转的副翼,而尾部只布置有折叠式垂尾。这一方面提高了隐身能力,一方面也说明该导弹在盘旋机动时必然采用所谓的“倾斜转弯”(BTT)方式,即导弹首先滚转,将弹翼和高升力体弹身产生的升力方向指向机动目标方向,再辅以全动垂尾的调节,可以明显提高导弹的转弯速率(通过提高转向过载实现)。从飞行录像图片上看“金牛座”的4片尾舵也能进行“倾斜转弯”控制,但其控制效率将不及AGM-158。由于“金牛座”的转弯过载约为2g(最大机动过载6.5g),估计AGM-158可以达到4g左右。此外AGM-158的飞机式设计还减少了升力面的数量,因而也降低了阻力和结构重量。
“金牛座”导弹采用一台威廉姆斯国际公司的WJ38-15小型涡喷发动机,推力约6.67千牛,导弹巡航速度M0.8~0.9,油箱被安置在战斗部周围。其它三种导弹也都采用涡喷发动机,其中AGM-84H的高空最大射程约278千米,“风暴之影”/“战利品”-EG的最大射程有250~650千米的说法,AGM-158的最大射程一般认为是350~370千米,但有的认为可达460千米左右。目前“风暴阴影”/“战利品”-EG还在研制射程可能超过1000千米的海射型,而AGM-158也在发展增程型JASSM-ER,射程将超过800千米。
“金牛座”导弹线图
飞行中的“金牛座”导弹
制导方式
“金牛座”导弹的中段制导方式比较独特,同时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GPS/INS)和地形导航系统三种导航方式,这更接近于美国远程的新型“战斧”导弹。该导弹之所以不像目前的AGM-158那样在中段只采用GPS/INS制导,是因为德国和瑞典对战时美国GPS系统的可靠性并不放心(这同时包括技术和政治两个因素)。“金牛座”的地形导航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高精度的无线电高度表,能将导弹的飞行高度保持在低至30米(当然该导弹在任务规划中可以灵活设置飞行剖面),这在同类装备中目前已知是最低的,至少可以部分地弥补该导弹因隐身性能较差而导致的与AGM-158的突防性能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采用地形图像对比导航,此时“金牛座”导弹利用红外焦平面成像导引头在任务规划系统所设定的导航点(或者叫航路点)扫描地面图像,并将它与预先存储的地形信息进行对比对航线进行修正。由此看来,“金牛座”导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应当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且采用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
欧洲的另一种先进的同类导弹——“风暴之影”/“战利品”-EG中段制导主要采用GPS/INS(其中GPS接收机有10个通道,惯导为采用环形激光陀螺的捷联式),但法国一直是欧洲自主建设“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最积极倡导者,并公开讨论其军事意义。该导弹在中段还采用汤姆逊-索恩电子公司(今泰勒斯导弹电子公司)的无线电高度表来保持巡航高度,尽管这种高度表能在10~1000米高度工作,但该导弹目前公布的巡航飞行高度数据是150米,而巡航速度又与“金牛座”基本相当(M0.8~M0.9),所以其突防性能将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但“风暴之影”/“战利品”-EG的无线电高度表有以下2点特色:一是采用了“低可截获概率”(LPI)技术,通过弹上的射频能量管理系统根据导弹飞行剖面将无线电高度表的发射功率调到最低;二是专门采用了抗电子干扰措施。
与上面两种欧洲产品相比,美国的AGM-158和AGM-84H中段制导的隐蔽性更好。AGM-158中段制导只采用GPS/INS(其中惯导基于霍尼韦尔公司的环形激光陀螺),所以不需要辐射任何电磁能量。其GPS导航系统称为G-STAR,由于采用了自适应横向滤波器而使抗干扰能力比现有多种GPS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同时还引入了“选择可用性”抗电子干扰欺骗模块(SAASM)。而AGM-84H的中段制导方式与“金牛座”类似,除了有GPS/INS(其中GPS接收机目前有6个通道,惯导类型和“风暴之影”/“战利品”-EG相同)还采用所谓的“自适应地形跟踪”(ATF)技术,该技术首先利用预先存储在弹载计算机中的地形高度数字数据(DTED)结合GPS接收机接收的信息,自动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使导弹可以从低空隐蔽地接近目标区。所以与“金牛座”和“风暴之影”/“战利品”-EG导弹相比,AGM-84H中段制导方式的隐蔽性更好;此外,ATF技术也利用256×256元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导引头给出导航点附近飞行前方每一个453米×453米地区中最大的地形特征,并在同时分析前方6海里以内的数字高度数据,两者对比进行导航修正。同时弹上的空气数据探头也给出当地空气动压数据,并由导弹上的大气数据计算机(ADC)进行解算,从而可进行较为精确的飞行速度控制。这些事实还可以解释AGM-84H和“金牛座”导弹头部由两个略向下偏的光学窗口组成的原因(南非“陶各斯”防区外空对面导弹的弹头也采用了类似设计)——确保中段巡航时在导航点能同时扫描飞行方向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地形图像。同时,这种设计也有利于增大末段视场,并可飞临目标上空后引导导弹采用大俯冲角进行攻击。
“金牛座”的红外成像焦平面导引头由博登湖设备技术有限公司(BGT)改进自为“独眼巨人”(Polyphem)光纤制导导弹系统研制的导引头。该导引头采用锑化铟(InSb)焦平面阵列,工作在3~5微米的中红外波段,通过“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自主识别预先存储了相关信息的目标,“风暴之影”/“战利品”-EG的导引头也工作在中红外波段,但采用碲镉汞(HgCdTe)凝视焦平面阵列。美国的AGM-158和AGM-84H也都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前者采用被称为“自动目标相关”(ATC,由雷声公司自主发展)的ATR技术,后者的则被称为“自动目标捕获”(ATA,由波音公司发展并已申请专利)。其中AGM-84H最初还必须通过AN/AWW-13或其它数据链进行“人在回路中”方式的制导控制以防止误伤和选定瞄准点,但从1999年的第一阶段改进开始增加了ATA技术,并且从2002年1月开始新生产和由AGM-84E改进的该型弹都具有该技术(采用ATA技术的AGM-84H有时被称为AGM-84H+),不过它仍然保留了被称为“运动-停止瞄准点修正”(SMAU)的“人在回路中”制导控制模块作为备份,该模块允许导弹在命中目标前约1.85千米内进行多达8~10次的图像冻结,方便武器控制员观察目标和瞄准点,并允许在距离目标0.93千米之前修改瞄准点的定位。
总装中的“金牛座”导弹
从发展趋势上看,防区外空对面导弹中段和末段制导又将逐步采用数据链,并且新型数据链将和平台之间的战术数据链实现最大程度的通用化,例如美国海军和空军已在试验为AGM-154“联合防区外武器”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加装平台间的16号数据链(Link-16),使之能在飞行中重新设定任务或在没有末段导引头的情况下攻击移动目标,以后AGM-158也将装备该数据链。国外还有报道说AGM-158目前已经装备用于打击效果评估的数据链,可以在命中目标前的最后8秒钟将命中目标的数据传输给载机、RC-135“眼镜蛇球”(Cobra
Ball)电子侦察机等平台,而实现对杀伤效果的近实时评估。AGM-84H在这方面则更进一步:首先,该导弹在2002年5月实现了以随遇方式攻击目标(发射试验由F/A-18C完成)。在这种攻击方式下,导弹的任务规划不像以前那样在载机起飞前就已经完成,而是由地面指挥员向携带该导弹的载机传送目标数据,然后由载机在空中进行任务规划并发射导弹。这样,携带AGM-84H导弹的载机就可以对事先没有计划的目标进行攻击,并且即使在起飞前已经定位目标,作战飞机也可以先行带弹飞往战区,在空中接收目标数据和进行任务规划,明显缩短攻击过程的时间链。2004年6月,AGM-84H又试验了飞行中重新瞄准目标的能力,从“斯坦尼斯”号航母起飞的F/A-18C首先将一座岛屿上的模拟雷达站作为目标发射了该导弹,在导弹已经接近目标10千米以内时,武器控制员发出了修改飞行路线以打击岛上的新目标的指令,导弹最终命中了新目标。“金牛座”导弹目前没有采用数据链,所以在攻击时间链、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攻击能力等方面将不及美国的2种导弹;“风暴之影”/“战利品”-EG宣称可以在飞行中重新进行任务规划,但迄今为止笔者没有见到英法两国对此进行试验的报道。
战斗部和引信
“金牛座”采用汤姆逊-德国宇航军械公司(法国/德国的称呼分别是TDA/TDW)研制的“靡菲斯特”(Mephisto,“多效应贯穿头高尖端和目标优化”的英语缩写)复合穿透战斗部。该战斗部为453.6千克级,前级装药重约45千克,带有光电引信,首先利用高温射流在目标的结构外部打出一个洞,然后主穿透弹头(装药约56千克)以250米/秒的速度钻入,能击穿3.4~6.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主弹头后部装有TDW公司的“可编程智能多用途引信”(PIMPF),该引信采用该公司的“智能硬目标攻击引信技术”(SHAFT),它可以计算所穿透过的地板和空间层数(通过感受强度区别地板和空间),按预先选定的深度在加固结构和建筑内部引爆主弹头的高爆装药战斗部。该战斗部也可以用空爆方式生成爆炸破片攻击软目标。
“金牛座”内部,可以看到“靡菲斯特”复合穿透战斗部,两旁是导弹的
燃料箱,从这里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设计与一般导弹的不同
其它3种导弹中,“风暴之影”/“战利品”-EG采用被称为“扩孔器”(Broach,“皇家军械厂炸弹增强装药”的英语缩写)的复合穿透战斗部,配合“多用途引信起爆系统”(MAFIS),能穿透约4~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板;AGM-158目前采用453.6千克级的J-1000动能穿透战斗部,能穿透1.2~2.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板;AGM-84H则采用“战斧”远程巡航导弹使用的227千克级WDU-40穿透式战斗部(采用钛合金外壳和高爆装药)。由此可见欧洲产品的先进穿透战斗部优于美国产品,这也包括战斗部所配备的引信——美国已经和即将装备的先进穿透战斗部引信,如FMU-157/-159“智能硬目标引信”(HTSF)、“多间隙硬目标引信”(MEHTF)都是与欧洲的泰勒斯公司联合研制的。不过在打击硬目标战斗部的多样化方面美国更为领先,例如洛克希德?马丁正在研制J-1000改型,用来摧毁可能藏有生化材料的硬目标而又不使这些材料扩散。其工作方式是:战斗部依靠动能穿透目标后,首先投射出有铜制预置破片的榴弹,然后将重135千克、小球状的钛/硼金属间化合物投射出去,钛和硼在冲击力的激发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硼化钛,再与氯酸锂发生反应产生持久的高温脉冲(温度可高达约摄氏540度)。而当温度上升到约摄氏230度时离散在目标内部的榴弹就会由热感应引信引爆,产生的铜片将刺破容纳有生化战剂的容器,这样高温脉冲便可以破坏释放出的生化战剂。高温燃烧剂反应时还可以生成氯气,同样可以杀死目标内的任何生物物质。
改型方案和市场
“金牛座”导弹很早就注意系列化发展以赢得市场。早在1996年德国宇航和博福斯导弹公司就以KEPD-350为基础提出了2种新方案:轻型的KEPD-150射程150千米,另外一种MAW/PDWS
2000导弹射程100千米。1997年两公司还建议发展一种用于装备主力护卫舰和小型护卫舰的舰射型KEPD 150——KEPD-150-SLM(SLM表示“舰艇发射导弹”)。KEPD-150导弹长约4.6米,弹身宽630毫米、高320毫米,翼展1.0米,发射重量1060千克。最大射程150千米。KEPD-150
SLM最大射程270千米,由于要增加额外的助推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90千牛,燃烧4秒,用完后抛弃),长度将增加到5.6米(包括后段串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段),重量增加到1160千克。该弹计划先采用主动雷达末段导引头,这种导引头由汤姆逊-CSF(今泰勒斯公司)在AS34“鸬鹚”2(Kormoran
2)空舰导弹的RE576导引头基础上改进得到,后期则预计采用主动雷达加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KEPD-150 SLM可用长度6米的弹箱容纳和发射,4个弹箱可构成一个4联装发射模块。1枚弹和箱总重低于2000千克。由于欧洲其它主要国家的新一代主战舰大都将装备对陆攻击武器,德国将来可能也不例外。不过目前其最新的F124“萨克森”级护卫舰并没有装备该导弹,而K-130小型护卫舰已经决定装备“独眼巨人”导弹。
在JAS-39“鹰狮”旁展示的KEPD-150
1998年MAW/PDWS 2000型被2个新方案取代:“金牛座”350A和“金牛座”350P。“金牛座”350P只是减少燃油、降低重量的改型,发射重量约1240千克,最大射程减少到300千米;而“金牛座”A的战斗部改用子弹药,“金牛座”系统公司希望使其子弹药载荷能与燃油载荷互换,这样该导弹就可以携带多种子弹药覆盖不同的射程。已经报道准备采用的子弹药有MUSJAS-1/-2、STABO和SMArt-SEAD。MUSJAS子弹药爆炸后能产生成型破片,用于打击轻装甲目标;STABO是一种反跑道子弹药,采用串联高爆战斗部,重量约16千克;SMArt-SEAD源自为155毫米榴弹炮研制的子弹药SMart-155,同时采用主动毫米波、毫米波辐射计(也可称为被动毫米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扫描约20000平方米的区域,定位装甲车辆后引爆,利用“爆炸成型弹丸”(EFP)攻击其顶部。不过“金牛座”350A使用这种子弹药是为了压制敌方防空火力(SEAD即表示“对敌防空压制”)。为了确保在正确的高度布撒子弹药,“金牛座”350A的无线电高度表还将在末段用来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该型别的发射重量约1090千克,最大射程降低到约200千米。
2002年8月8日,德国宣布订购首批600枚“金牛座”KEPD-350,总价值5.52亿美元。2004年6月生产型导弹将开始交付德国空军(这已经比以前的计划晚了2年),成批交付将从11月开始。全部导弹将在2008~2009年交付完毕。
最初预定携带“金牛座”KEPD-350导弹的平台包括德国空军的“狂风”IDS和欧洲战斗机“台风”。这两种一个是重型战斗轰炸机,一个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所以载弹量都能满足要求。瑞典的“鹰狮”是轻型战斗机,原来打算使用小、轻一点的KEPD-150,并在1998年8月进行了首次挂飞试验,但是最后瑞典空军放弃了这种想法,也装备KEPD-350(首先装备第3批次“鹰狮”,即JAS-39C/D)。除了这些欧洲的战斗机之外,美国已经允许在F-16和F/A-18上使用该导弹。
欧洲其它国家中,意大利和希腊已经订购了“风暴之影”/“战利品”-EG,“金牛座”正争取获得西班牙空军订单,装备其EF-18战斗机。欧洲之外,澳大利亚的“空中5418”(Air
5418)计划要求为其F/A-18战斗机和P-3C“猎户座”(Orion)反潜机装备防区外武器,为此“金牛座”正在与AGM-158和AGM-84H竞争。“风暴之影”/“战利品”-EG之所以没有参加竞争,应该是因为该导弹和“金牛座”都是欧洲航空防御与航天集团(EADS)的产品(但该导弹是EADS旗下的欧洲导弹集团/MBDA的产品,而“金牛座”则是该集团旗下LFK公司与萨伯?博福斯合作的产品)。1999年,澳大利亚已经订购了一些“金牛座”和“金牛座”350A用于评估。不过考虑到AGM-84H在美国海军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这种导弹被选中的可能性最大。
携带着“金牛座”导弹的西班牙空军EF-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