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甫出群雀伏,风云交汇龙生翼

—————————浅析F/A-22及我国战斗机发展道路

作者:张洋作者:张洋,刊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军事力量》,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原载于www.afspace.com,转载请保留!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如何研制我国的四代机?
这里笔者不讨论与国外合作研制的问题,因为很可能沦为一厢情愿甚至竹篮打水。在国内,仅中航一集团的旗下就有沈飞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西飞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和成飞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三组具有现代固定翼战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如果它们都想突破四代机平台的核心技术,该怎么办?别忘了,中航二集团旗下还有洪都公司,既然它可以通过L-15“飞狮”突破先进三代机核心设计技术,那么将来尝试突破四代机的核心技术也是很自然的事。到底该怎么协调?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处于战略层面的问题,笔者但愿这不会对我国四代机的研制造成不利干扰,相反,四代机的研制能成为有关企业重组或产业调整的一个契机。

在技术层面上,这里仅讨论一下发动机和航电系统。虽然通过“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我国成功地贯彻着研制规范走过了发动机研制全程,但先进发动机需要许多高技术支撑,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突破。我国有关部门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在推比7~8的发动机基础上,单纯采用提高空气流量、提高增压比、提高涡轮前温度、提高涡轮效率、改善冷却方式和采用新型材料等措施的一种或者少数几种,都无法使发动机的推重比提高到四代机所需要的10~11的水平,只有将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综合运用才能实现这样的指标——综合运用的结果就是重新设计。


雄鹰扬首向天行——苏-30MKK战斗轰炸机

在中航一集团网站上庆祝集团成立五周年的文章之一:《航空动力篇——开创航空发动机事业新局面》中曾提及,我国已完成了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的工程图设计和发图,这表明我国新一代发动机已经进入设计验证试验阶段。今年4月14日又传来了新一代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点火的好消息,笔者希望该核心机能顺利完成试验并转化为型号,为我国四代机提供强有力的心脏。另外,在发动机进行研制和试验的同时,与其相关的技术可以在现有平台上进行试验。例如根据公开报道,我国已设计并制造出了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那么可以考虑将它安装到苏-27SK上,同时为试验机改装飞控系统,进行TVC控制律、飞行载荷、作战效能和作战战术的试验与研究,为四代机采用TVC提供技术储备。


米格1.42验证机,尽管它已注定无法成为俄罗斯五代机,但从现实分析它要比苏霍伊的第五代战斗机验证机——苏-47更接近PAK-AF


米格早期LFI轻型战斗机方案(I-2000)

在综合航电系统结构方面,笔者认为我国四代机融合F/A-22和F-35的特点是可能的。F-35的航电系统结构与F/A-22的主要区别是:采用统一的光纤数据网络,而不是F/A-22那样多种总线混合,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处理综合进一步深化,采用“综合核心处理机”(ICP)完成包括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在内全部传感器和设备的信号/数据处理工作,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射频综合更为彻底,射频天线数量进一步减少到了13个。这其中射频前端综合对我国来说可能还不现实(尚未见过国内已展开相关研究工作的公开报道),但是在笔者看来,突破统一光纤数据网络的技术难度却不大——这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而不是技术的革命。各传感器和设备的信号/数据处理完全综合可能也还有技术难度,这也不是大问题,可以先通过适当降低处理综合程度解决。重要的是系统最后能完成什么样的功能,对某方面的技术特征无需过分强调。而且,工程上的问题用一定时间一般总能解决。

日本F-2战斗机:日本防卫厅已订购76架,日本政府准备从明年追加采购10~20架该机后将其停产,原因是该机效费比太低、改进潜力有限。《简氏防务周刊》在2004年4月曾报道该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J/APG-1)仍存在问题,探测距离只有37千米,仅